索引号: | 002564328/2024-00035 | 成文日期: | 2024-04-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湖水发〔2024〕17号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水利局 |
一、制定依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化落实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和市人文新湖州建设工作部署推进会精神,湖州市水利局将着力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助力推动新阶段湖州水利的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关于加强水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
二、制定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天目巍巍,苕水滔滔,见证了南太湖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湖城的发展变迁。一部南太湖发展史,就是一部湖州先民与水抗争、与水共荣的奋斗史。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湖州市水利局将充分挖掘、展示、弘扬和传承湖州丰富的水文化资源,构建“以水为媒”的文化阵地传播平台,更大力度保护和利用好湖州市水利遗产,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湖州特色的水文化基地。
三、出台目的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楼阁”。南宋释居简的《寄湖州故旧》有云:“梦忆湖州旧,楼台画不如。溪从城里过,人在镜中居。闭户防惊鹭,开窗便钓鱼。”湖州,是一座“最江南”、最富有江南水文化特征的历史古城。在江南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里,鱼贯而行的舟揖,穿梭来往,人员和货物流动不息,构成独特的湖州“水乡”风貌。唐宋成型的湖州运河水系,拥有六纵五横的大型运河网络,是江南运河的主要骨架,并通过密如蛛网般的内河支港联系着广阔的水乡腹地,平原之地村村都由舟揖通行来往,这为我们传承和发展湖州水文化建设提供了最好的历史平台、最多的文献资料和最深刻的文化记忆。湖州市水利局将通过建设专业队伍,持续研究和挖掘湖州治水历史,贡献更多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努力弘扬湖州水文化。通过开展水文化馆、教育基地、景观带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保护以太湖溇港等为代表的湖州水利文化历史遗存,全面提升涉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同时,利用多媒体方式通过宣传教育,让湖州特色的水文化更深入人心,群众爱水、护水的自律意识明显提升,群众性水文化活动明显增多,也让湖州水文化艺术创作的成果更加丰富,让湖州水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在全国水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国内外形成具有浓郁湖州风情的水文化品牌。
四、关键词
水文化内涵、水文化场馆、水文化活动、水文化品牌、水阵地建设
五、主要内容
第一点,在挖掘文化内涵方面,继续深入研究溇港文化、防风文化、运河文化、苕溪文化和治太文化等,并向水库文化、湖漾文化、桑基鱼塘文化、塘浦圩田文化和漕运文化等延展。继续研究尧、舜、禹、范蠡、伍子胥、谢安、颜真卿、杨汉公、钱鏐、苏轼、潘季驯、沈百先等历史名人在湖州治水的历史典故。梳理历代文人墨客咏诵太湖、苕溪、溇港、圩田的诗词歌赋并整理成册,深入挖掘湖州水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争取编辑出版一批相关的水文化研究丛书,包括但不限于地方水利志、水库志、水利史、名人传和水文化诗词集等。
第二点,在建立完善场馆建设方面,继续展示德清水情馆、长兴河长制馆和吴兴义皋文化展示馆等体现湖州市水文化场馆的建设成果。继续谋划并建设一批专题的水文化展示场馆,建设一批基于水利枢纽工程、湖泊漾荡湿地和城市水景观的水文化教育基地、水文化公园等场馆。参照“网红打卡点”大兴水闸书屋等先进经验,在确保水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建设一批水工程“网红打卡点”。对已建成的水文化场馆要抓好提升工作,定期更新完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VR、3D等信息技术模拟展示湖州市的治水历史、治水智慧和治水成就,让广大市民熟悉和牢记治水历史,形成节水、爱水、护水的良好风尚。
第三点,在加强阵地宣传方面,下一阶段要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在广泛发挥电视、电台和纸媒等传统媒体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微信、微博、图书、音像、短视频等多媒体,加强湖州水文化的宣传推广。以“中国水日”、“世界水周”和湖州生态文明日等系列宣传活动为契机,增加关于宣传湖州水文化的内容,增进全社会对治水工作的理解,增强群众对我市治水攻坚的支持力度。同时,与有关高校合作开展湖州水文化研究等,争取多出理论研究成果。
第四点,在保护利用水利遗产方面,将在开展全市水利遗产普查、摸清底数基数的基础上,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强溇港、防风古国、毗山、钱山漾、三城三圻、下菰城、安城、掘步嶺古陂塘、古堰坝和双林三姐妹桥等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深入挖掘水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形成相关研究成果。划定水文化保护区域,设立保护界桩、宣传二维码和告示牌。挖掘人文历史,突出水文化的承载功能,打造一批水利遗产融入河道、湿地、绿道、水库等水利工程为核心的水景观,积极申报各级水利遗产、水利风景区和水情教育基地。
第五点,在实施文化融合案例方面,我们将把水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验收的全过程,注重水工程的哲学性、艺术性、科技型、景观性和历史性,有效提升我市水工程的文化品位,打造水文化融合的示范样板工程,实现“水下是工程、水上是文化”,确保“既有现代科技支撑,又有古朴历史文化风韵”,申报一批省级以上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经典案例。
第六点,在建设打造水旅精品线路方面,目前我市的水文化旅游资源涵盖了太湖、苕溪、漾荡、河道,同时还包含了桥、船、镇、园等诸多文化形态。我们将合理开发、充分利用丰富的水文化旅游资源,构建立体、全面、丰富的水文化旅游网络。以全市的水工程、水景观、水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发水文化旅游业,打造精品品牌。倡导和积极支持水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湖州市水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平台,推动全市水文化创业产业形成,带动相关文旅产业发展。
六、相关举措
市水利局将加强对水文化建设的领导,将之列入水利重点任务清单,统筹推进水文化建设工作。建立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局责任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市水利局将把相关内容纳入对区县水利局的年度指标,对落实责任体系名单、研究制定实施方案、阵地建设宣传、水利遗产保护、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创建、水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和水文化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估,对成效明显的区县水利局纳入年度综合评估予以表彰。
市水利局将加大水文化建设、管理和传播领域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不定期举办专项培训等活动。加强水文化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吸纳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参与水文化建设,提升湖州市的水文化建设总体水平。
七、解读单位和联系方式
本通知由湖州市水利局机关党委负责解读,联系方式:0572-203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