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64328/2024-00035 | 成文日期: | 2024-04-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湖水发〔2024〕17号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水利局 |
各区县水利(社发)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化落实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和市人文新湖州建设工作部署推进会精神,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助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要求,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充分挖掘、展示、弘扬、传承湖州市丰富的水文化资源,构建“以水为媒”的文化阵地传播平台,更大力度保护和利用好水利遗产,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基地,为“湖州市水利高质量发展、深化‘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具体来说:一是水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要建设一支专业的队伍,通过持续不断地研究和挖掘湖州治水历史,提出丰富研究成果和作品,弘扬湖州水文化。二是水文化设施更加健全。要加强水文化馆、教育基地、景观带、风景区的建设,保护水利文化历史遗存,全面提升涉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三是水文化知识更加普及。通过水文化的宣传教育,让湖州特色的水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群众爱水、护水的自律意识明显提升,群众性的水文化活动明显增多,水文化艺术创作的成果更加丰富。四是水文化影响更加深远。要向外界宣传推广湖州特色的水文化,努力让湖州水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在全国水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五是水文化的产业更加壮大。大力发展水文化产业,培育产业化、体系化特色水文化品牌。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挖掘一批文化内涵。在现有的溇港文化、防风文化、运河文化、苕溪文化、治太文化的研究基础上,再深入研究水库文化、湖漾文化、桑基鱼塘文化、塘浦圩田文化、漕运文化,构成各区县域特色水文化。深入研究尧、舜、禹、范蠡、伍子胥、皋伯通、谢安、殷康、颜真卿、于頔、崔元亮、杨汉公、钱鏐、苏轼、潘季驯、沈百先等名人在湖州治水的历史典故。梳理历代文人墨客咏诵太湖、苕溪、溇港、圩田的诗词歌赋。要深入挖掘这些水文化的历史内涵,编辑出版一批水文化的专业丛书,包括水利志、水库志、水利史、名人传、诗词集等。
(二)建立完善一批文化场馆。要参照德清水情馆、长兴河长制馆、吴兴义皋文化展示馆等,深入谋划并建设一批专题的水文化展示馆。要参照安吉水保科技示范园等做法,建设一批基于水利枢纽工程、湖泊漾荡湿地、城市水景观的水文化教育基地、水文化公园。要参照南太湖新区大兴水闸书屋等做法,在确保水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一批水工程网红打卡地。对已建成的水文化设施场馆要做好提升工作,定期做好更新完善工作,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展示治水历史、治水智慧,落实管理责任人,配备讲解员,供市民参观,真正让湖州人牢记治水历史,形成节水、爱水、护水的良好风尚。
(三)做实做强一批阵地宣传。要把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在广泛发挥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公报、简报、网站、微信、微博、图书、音像、展览等多种媒体平台,加强水文化的宣传,提升宣传效果。在网络宣传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使网络宣传与传统宣传形成合力。在媒体电视上,加快治水工作、水利建设成果的音视频转化。在中国水日、世界水周、全国防灾减灾日、湖州生态文明日等系列宣传活动中,增加水文化的内容,深入开展水文化进社区、乡村活动,提高互动能力与群众参与度,增进全社会对治水工作的理解,增强群众对治水攻坚的支持力度。同时,与河海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湖州水文化研究,多出理论研究成果。
(四)保护利用一批水利遗产。在全市水利遗产普查的基础上,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加强溇港、防风古国、毗山、钱山漾、三城三圻、下菰城、安城、掘步嶺古陂塘、古堰坝、双林三姐妹桥等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深入挖掘这些遗产的历史价值,形成一批权威的遗产研究成果。充分发挥水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划定水文化保护区域,按照省厅对水利遗产划定保护要求,设立保护界桩、宣传二维码、告示牌等。加强统一规划,挖掘人文历史,突出水文化的承载功能,打造一批水利遗产融入河道、湿地、绿道、水库等水利工程为核心的水景观,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水利遗产,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省级水情教育基地。
(五)实施一批文化融合案例。要把水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的全过程,注重水工程的哲学性、艺术性、科技型、景观性和历史性,切实提高水工程的文化品位,打造一批水文化融合示范样板工程,做到“水下是工程、水上是文化”,做到“既有现代科技支撑,又有古朴历史文化风韵”。加强统筹规划,系统整合水文化资源,优化布局水文化景点,构建水文化景观带,各地水文化特色品牌,申报一批省级以上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经典案例。
(六)打造一批水旅精品线路。湖州水文化旅游资源不仅涵盖了太湖、苕溪、漾荡、河道,而且包含了桥、船、镇、园等诸多文化形态。要精准把握其文化内涵,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文化旅游资源;整体规划、合理开发、精选线路,构建立体水文化旅游网络;以水工程、水景观、水文化为载体,积极配合文化和旅游部门开发水文化旅游业,培育精品。打造湖州特色的水文化旅游产品,包括太湖文化、溇港文化、苕溪文化、运河文化、防风文化等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大力倡导和积极支持水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构建水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平台,推动水文化创业产业形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具体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责任体系。各区县水利部门应加强对水文化建设的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水利重点任务清单,统筹推进水文化建设工作。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责任科室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填报责任体系名单。全面做好统筹规划,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时抄送市水利局。
(二)进一步加大督考力度,夯实日常监管。此项工作纳入市对区县年度考核内容,对落实责任体系名单、研究制定实施方案、阵地建设宣传、水利遗产保护、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创建、水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水文化队伍建设等进行重点考核,对成效明显者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予以表彰。各区县水利部门应定期开展文化阵地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市水利局不定期抽查,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
(三)进一步加大培育力度,健全文化队伍。各区县水利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水文化建设、管理、传播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定期举办水文化建设专项活动或培训。加强水文化咨询专家队伍建设,吸纳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参与水文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对水文化研究和推广人才的培养,提升水文化建设的专业水平。建立一支水文化行业领域的人才队伍。
湖州市水利局
2024年4月8日
政策图解:http://slj.huzhou.gov.cn/art/2024/12/3/art_1229561883_1679644.html
媒体解读:http://slj.huzhou.gov.cn/art/2024/12/23/art_1229561883_168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