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暨㘰田灌溉文化挖掘与遗产保护学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浙江省湖州市委宣传部、浙江省湖州市水利局等机构联合主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水利遗产保护中国水科院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湖州市水利学会等单位承办,湖州市长兴县水利局和湖州市安吉县水利局协办,旨在深入探讨灌溉遗产价值保护与㘰田灌溉工程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州市社科联主席谢占强,湖州市水利副局长陈旭华,湖州市水利学会理事长宋伟忠参加了会议。
各方专家汇集,聚焦灌溉遗产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利部财务司原一级巡视员、研究员牛志奇主持开幕式。

会议汇聚了水利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权威专家与地方研究者、实践者。国家文物局原司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孟宪民,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水科院原副总工程师、二级教授谭徐明,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基地学术委员、中国水利报社原副总编、高级编辑张卫东等专家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在全球视野下系统保护具有活态价值的灌溉工程遗产的紧迫性。谭徐明主持了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专题研讨环节;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副秘书长高黎辉提出了“基于价值的保护思路”,主张建立以科技、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价值为核心的保护体系。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李云鹏聚焦保护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引发对理论创新的深度思考。湖州市水利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王旭强以世界遗产“太湖溇港”为例,分享了活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湖州智慧。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邓俊正高深入探讨了遗产综合评价标准的构建方法,为科学保护提供量化支撑。





深挖㘰田文化,探寻湖州特色
会议特别设立“㘰田灌溉文化”专题,由张卫东主持。“㘰”是湖州地区特有的人工修筑的用来防洪、灌溉、排涝的水工建筑群,通常包含农田、村落和配套水利设施,是人类在洪水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农业生产和居住的基本单元。经过千百年发展,在湖州的长兴县、安吉县和南太湖新区形成了苕溪㘰群灌溉工程遗产。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州市社科联主席谢占强系统解析了“湖州㘰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社会价值,指出其在江南水乡文明中的独特地位。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赵何晶详细汇报了西苕溪㘰群遗产要素调查与价值评估成果,为精准保护奠定基础。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土景观专委会秘书长郭巍通过对比湖州地区的㘰田、溇港和基塘三大圩田类型,揭示了不同水利模式的历史适应性与地域智慧。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李雪迎进一步提出西苕溪㘰群遗产保护利用的创新思路,强调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融合。





沙龙凝聚共识,湖州实践获肯定
学术沙龙环节由湖州市水利学会理事长宋伟忠主持,牛志奇、孟宪民、谭徐明、张卫东、谢占强,以及湖州市长兴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水文化专家李士杰,中国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部门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周波等展开跨界对话。专家们一致认为,江南圩田系统(含湖州㘰田、溇港)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杰出生态智慧结晶,其动态保护需兼顾历史原真性与当代功能延续。湖州长兴首创的河长制与苕溪㘰群在发展中产生的“㘰长制”“㘰管会”一脉相承,为现代水利管理发展作出贡献;湖州安吉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策源地,与历史上㘰田治水文化紧密相关。

最后,湖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陈旭华作了会议总结,强调湖州将依托本次会议成果,深化遗产价值研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生态价值转化协同发展,为全球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贡献“湖州方案”。

本次会议不仅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凸显了苕溪㘰群作为中华优秀农耕文明重要载体的独特价值,标志着在活态水利遗产保护领域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