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廿载逐绿共富路,世界水日看湖州如何点水成“金”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5日   浏览次数: 

3月22日上午,2025年浙江省“世界水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安吉县夏阳村拉开帷幕。这场活动以“绿水青山 幸福源泉”为主题,不仅集中展示了浙江践行“两山”理念20年来的水利成果,更让聚光灯再次投向湖州——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和“河长制”发源地,湖州在绿水青山间不断书写着“水润共富”的时代答卷。

“一边是河湖污染严重,一边是跨行政区域,河湖没人管、没法管。”长兴县水利局工作人员魏小丽讲述了湖州河湖治理的故事。2003年,长兴县痛定思痛,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这一改革从太湖之滨推广至全国万千河流。

如今的湖州,“河长制”已全面升级:由市级河长统筹协调,县级河长牵头负责,乡、村级河长日常管护,河湖“警长”和“检察长”全程护航,牵头部门协同推进,治水责任体系更加完善。群众也被调动起来,湖州首创“绿水币”奖励机制——通过巡河、举报污染等行为获取积分兑换奖励,治水成为全民行动。

如何才能让绿水生金?活动当天,由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湖州市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报告》,揭开了另一层“湖州经验”——探索以水治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浓娣指出,湖州是浙江水利工程体系最完善、水系格局最明朗、水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城市之一,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走在全国最前列,目前已探索出六大实现模式,成为“绿水青山”量化变现的先行者。

在浙江省水利厅公布的20个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中,湖州占据四席:安吉县推进全域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南浔区探索水域指标化管理改革;德清县探索“共富库塘”;衢州市开化县、德清县实现全国首单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落地。

案例背后,是看得见的经济收益。截至目前,湖州累计完成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案例70项,成交金额约6.3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4000个,带动沿线村集体平均每年增收超50万元。

安吉康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磊回忆,西苕溪过去是采砂运货的黄金水道,很难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如今却成了招商引资的王牌,滨水旅游、水上运动等新业态争相涌现。2024年,安吉滨水露营地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营收突破1亿元。生态修复,让昔日“生产空间”变身“生活空间”,一江碧水成为村民的致富路。

湖州的水资源管理,不仅是对水资源的保护,更是一场提质增效的改革,涉及农业、工业、生活等方方面面。“十四五”以来,湖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连续四年获浙江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等次。农业领域,建成节水型灌区18个,其中安吉赋石灌区为“国家级水效领跑者灌区”;工业领域,大力推广企业再生水回用和工业节水技改,累计培育30家省级节水标杆企业;生活领域,全市创建省级节水型小区74个,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4.23%。

水生态治理的终极目标是让百姓共享“人水和谐”的福祉。湖州将水生态系统健康提升作为普惠性民生工程,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太湖蓝藻治理,实施生态清洁共富小流域建设和美丽河湖建设,让治水成效可触可感。2024年,湖州建成美丽河湖8条,水美乡村20个,贯通滨水步道43公里,亲水节点32个,全市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96.1%。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百姓,推窗见绿、临水而憩已成为日常。

但湖州的目标远不止于此。记者从湖州市水利局获悉,近日湖州发布了2025年第1号总河长令,提出开展深化幸福河湖建设“护绿水”标准年专项行动。聚焦行洪安全保障、水域岸线严管、河湖生态修复、绿水共富见效和河湖长制改革等五个方面,通过深入实施五项行动推动河湖管护标准化,进一步改善河湖环境、提升河湖面貌。

原文链接:https://tidenews.com.cn/news.html?id=3078522&source=weixin

来源:潮新闻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