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环卫绿色取水点,洒水车驾驶员李斌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操作着取水设备。而从旄儿港内的河水经过一旁净水设备的处理后,通过水泵源源不断地接入洒水车内。“这样就节约了自来水,我一天跑下来4到5车水,就能节约32到40吨左右。”他说。
为推进“优水优用”,打破环卫用水主要采用自来水的格局,我市积极探索开展环卫作业水资源绿色循环利用,用河水、再生水、矿坑水等“绿水”代替自来水用于环卫作业。据有关单位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市已累计投入使用环卫绿色取水点位12个,日均最高供水量可达近5000吨,可满足大型环卫车辆作业600车次。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环卫用水的破局探索,是我市探索节水新路径的一个缩影。为了让每一滴水迸发更大潜能,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刚性约束,在重点用水领域水效提升上多维发力,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持续提升,农业节水增效加快推进,工业节水减排持续增强,城镇节水降损有效开展。
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在农业用水中又占据了绝大部分。如何拧紧这个灌溉“水龙头”?在南浔区练市镇西堡村的红美人基地内,工作人员只需在电脑上输入每亩地的用水定额,系统便会根据基地气候、温度等实况进行精准灌溉。湖州南浔新欣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红美人基地工作人员吴晨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从机埠打水到沟渠进行灌溉,不仅浪费水,也浪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通过数字化定点灌溉,实现了“大水漫灌”到“精准灌溉”的转变,一年下来可以节约100万吨水、10万吨的肥料,成本降低了10%以上。
水尽其用,方得长流。为进一步推进节水工作,去年12月,市水利局、市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湖州市重点用水领域水效提升计划(2024-2027年)》。计划中提到,将实施推进农田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00亩以上;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开展100多家年用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用水定额贯标行动;建设一批节水型企业,新建、扩建2座工业水厂,实施4个再生水利用项目;完成1个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国家试点城市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重点用水领域水效提升计划,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建立健全节水政策机制,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奋力打造南方丰水地区节水标杆城市。
来源:湖州日报
4005225-26812-42-综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