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关注
让幸福河湖成为百姓幸福源泉 一从《湖州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报告》看湖州河湖长制工作和幸福河湖建设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0日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湖州市水利局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口一块石碑矗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河长制,作为河湖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湖州市20年前率先开始探索。时光荏苒,湖州市坚持“生态立市”首位战略,不断推动河湖长制持续深化、迭代升级。

如今,湖州正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为总载体、总抓手,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强化区域协同配合,筑牢太湖上游生态屏障,着力将每一条(个)河湖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为总结提炼和系统展示湖州河湖治理经验成效,湖州市与中国水利报社联合推出了《湖州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人民标尺、河长治河、“两山”转化三个方面,解码湖州幸福河湖建设的价值遵循、制度基础、内在动力,向社会公众总结介绍了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的“湖州模式”。

以人民意志为纲精准治河

《报告》阐述了湖州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的价值遵循和制度基础。作为河长制的率先探索者,湖州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抓河湖长履职重点、破协同治水难点,实现制度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带来河湖面貌历史性变化,全力护航湖州幸福河湖建设。

只有河湖长真正扛起责任,河湖才能持续健康、造福人民。目前,湖州市落实市县乡三级总河长151名,四级河湖长3626名。创新建立“市级河长统筹协调、区县河长牵头负责、乡镇河长具体领办、村级河长日常管护、河道警长全程护航、牵头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主动打破区域边界,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湖州全力推进流域联防联控联治。

推行河湖长制的关键在于治。湖州形成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体系,相继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等地方专项法规,将河湖长制工作重点写入地方法条,率先发布《湖州市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管理导则》等,南浔区也率先制定了幸福河湖地方标准-《平原区幸福河湖建设规范》。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过程中,湖州市建立了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并陆续出台河湖长制定期巡查、投诉举报受理等一系列制度。

一条河、一个湖,怎样才算是幸福河湖?湖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幸福河湖为人民、幸福河湖人民建理念,让人民成为幸福河湖的评价者、建设者、受益者。

湖州幸福河湖建设充分依靠人民,调动公众全过程、常态化参与,走出了一条全民治水的路子。

全民护水,湖州首创“绿水币”奖励机制,通过建立公众护水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巡河、发现并上传问题,从而获取“绿水币”,用于兑换奖品。湖州市河长办近年来与农商银行合作,把“绿水币”和个人信用贷款利率挂钩,积分越高,利率越低,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巡河护河。目前湖州市组建了2000多个民间护水组织,公众护水参与人数达27万人,发现并解决河湖问题2万余个。通过完善机制,引导公众常态化参与。湖州将公众曝光及处置情况纳入县级河湖长考评标准,各区县设立统一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并建立“公众护水基金”,已收到爱心企业捐赠生态绿币超250万枚,实现了“绿水币”的“自我造血”。

湖州市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统筹谋划,以“水利+”为突破口建设幸福河湖,着力保障水安全,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挖掘水文化,发展绿水经济,让群众体验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湖州抓住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契机,建成太嘉河、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打通了引排入太湖的“主动脉”。湖州铁腕整治采矿、造纸、畜禽养殖等各类污染,实现入太湖水质连续15年稳定保持在III类以上,确
保“一泓清水入太湖”。截至目前,已经建成1020条美丽生态河道及52条省级美丽河湖。

经过治理,河湖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在安吉越冬的数量逐年递增。湖州努力打通“两山”转化路径,依托西苕溪优良水环境,成功打造浒溪文化水经济发展旅游度假区,流域内余村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1305万元。

探索“两山转化”之路打造幸福河湖

《报告》以湖州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内生动力为主线,解读了湖州“两山”转化实现路径的实践探索。湖州以“水利+”理念盘活水利资源,率先探索发展绿水经济,让河湖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按照“水利功能不削弱、水域空间不减少、污染不入河(湖)、安全风险不增加”原则,尽可能还河于民、还岸于民。湖州秉持以水兴业、以水兴游,积极谋划西苕溪绿水经济带等综合功能廊道建设,建成太湖溇港、南太湖、西山漾等7个国家水利风景区,并且在全国率先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实现路径技术导则》地方标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两山”转化。2021年,德清县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决策支持系统发布,实现GEP在线监测、定量评估和决策支持。

通过市场运作,湖州市以“水利+”理念变资源为资产,将河湖景观节点、文化展馆、休闲体验设施等串珠成链,开发各具特色的精品水旅线路,打造“苕溪之夏韵动浦源”精品文旅线路,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水旅融合”精品研学线路。安吉县孝丰镇潴口溪村通过疏通水系,将荒废20余年的臭水潭打造成湿地公园,沿河引入漂流等水经济项目,村集体收入蒸蒸日上,德清县蠡山漾通过修复水环境,建成示范河湖,还吸引了总投资5.8亿元的“水样年华”古婚俗文化园项目落地。

湖州市坚持传承创新,充分挖掘丰富的河湖水文化,推进先进水文化建设,挖掘保护传承好水文化。

组织起草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溇港保护条例一《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在全省率先实现水文化遗产底数清单化,大力推进防风古国、溇港、运河等各类历史遗存、遗迹的修复和保护;组织开展溇港文化、运河文化等水文化研究,出版《德清水文化图记》等丛书13本;建成或升级长兴河长馆等水文化场馆11个……湖州市持续提升水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并充分发挥水文化与美丽乡村的叠加示范效应,把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向乡村倾斜集聚,将丰富的水文化逐步转化为生态红利和发展活力。

幸福河湖内涵深刻、实践丰富。相比于传统河湖保护和治理,幸福河湖更需要在调动公众参与治水、开展河湖综合治理、数字赋能河湖管理、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挖掘河湖文化底蕴方面更多尝试和探索,湖州幸福河湖建设恰好提供了鲜活的样本。《报告》从公众参与、综合治理、数字赋能、绿水经济、文化挖掘等五个方面,选取湖州幸福河湖建设的典型案例,为全国其他区域建设幸福河湖提供路径、方法和措施借鉴。

今年7月,浙江省以2023年第1号总河长令形式发布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正式开启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湖州水利将继续担当作为、砥砺前行,将每条(座)河湖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以昂扬姿态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进程中。




友情链接 返回顶部↑
Copyright Right©2008-2013 Po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