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潺潺,蜿蜒而行。湖州,因太湖得名,全境河网水系发达,河流交织,田畴纵横。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择水而居、依水而荣,水利文化更是悠久而深厚。
记者获悉,浙江省水利厅近日公布我省首批重要水利工程遗产资源名录,我市共有太湖溇港、大运河至湖州段、乌象坝、桑基鱼塘、德清大闸、胥仓港等17处上榜。
“这些水利工程遗产,有堰坝、河渠,有水闸、湖塘,还有堤、古水系等,类型不同,却无不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据湖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工程至今还在发挥着它们传统的防洪、排涝等社会作用,同时经过发展也不断被挖掘出其生态和文化价值。
太湖溇港源于太湖滩涂上纵溇横塘的开凿,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它集水利、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排涝、灌溉、通航等综合效益,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湖州是太湖溇港发端最早、体系最完善、特征最鲜明、存续时间最长和唯一完整留存至今的地区。”该负责人说,2016年,太湖溇港水利工程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衍生的桑基鱼塘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之后,“金名片”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持续发力,先后获得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等称号,2022年《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施行,更是让太湖溇港保护工作步入了法治轨道。此外,太湖溇港还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发挥水利作用的同时,向世人展现其历史文化魅力。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贯通于隋、元两朝。湖州段属于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最早开掘、最为古老的一段,由西线的頔塘、中线的大运河以及东线的古运河组成,全长43.9千米,流经勾里、新市、含山、练市等地,在我市的航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运河在湖州流经的距离虽然不是很长,但是运河及其衍生的运河水系对湖州丝绸文化、笔文化、茶文化、渔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船文化和仓储、港埠、商业,桑基鱼塘的诞生、发展以及沿岸村镇群的崛起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湖州独特的运河文化也由此而生。”该负责人表示。
“乌象坝的设计也很巧妙,是一座无闸控制溢流式堰坝。”该负责人告诉记者,乌象坝始筑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原为堆石坝。得益于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工程,乌象坝作为西苕溪上的一个节点,进行了水利展示馆、景观桥梁、景观道路等一系列建设,如今已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治理、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生态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水工程。
“每一处水利遗产都是河湖水文化的重要展现,也是先人治水兴水留给子孙后代最珍贵的礼物。此次名录的发布,将进一步提高大家对水利遗产的保护意识。”该负责人表示,为了摸清“家底”,湖州市对全市域内水文化遗产进行了摸底排查,建立了一批水利工程遗产“后备库”,并编纂了《浙水遗韵
清丽湖州》水文化专著,充分挖掘和展示重要水利工程丰富的历史沿革内容和历史人物事迹。
“针对这些水利工程遗产,我市已将其纳入湖州水网规划和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中。在今后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将把其功能和价值最大发挥出来,融入产业布局,为老百姓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提供水利基础保障。”该负责人称。
来源:南太湖号
3667066-26812-42-综合信息